【週三聊政治】英式禮貌:即使是在抱怨的時候
我想只要是正常人,在世界各地都會遇到跟自己期待不一樣的事情,或者遭到覺得很不合理的對待,然後在不同文化中,回應的方式有時候會是南轅北轍。例如說,在台灣的抱怨方式,跟就在中國、或是在英國很不一樣。有時候在人口很多(或者過多)的某些文化裡,要彰顯自己的聲音需要很大聲,甚至用一種驚天動地的方式才會得到回應,例如:在台灣會被當作奧客的一些行徑。
今天會想要特別聊這個奇怪的話題,是因為看到了BBC中文網的一則新聞。當然,BBC中文網是一個被擋在中國網路長城之外,所以觀點通常不是中國官方會喜歡的,但這則新聞可以當作一個中英文化差異的教材:如果在英國,要表達不一樣的觀點,如果還用母國的方式,可能會有怎樣的下場。不過,請不要跟我聊太兩岸政治的部份,那個真的不是我的重點。
新聞標題是這樣的:「大鬧英國保守黨年會 中國央視女記者打人被捕」。重點大概是這樣的:在英國保守黨會議的一個討論裡,央視的記者忽然站起來大聲抗議講著自己的主張,然後主席請她離場,這位記者繼續尖叫,當一位華人工作人員請她離場時,她打了他兩巴掌。最後被警衛帶離會場後,被警方逮捕。詳細新聞可以看這裡:
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uk-45710830
我完全沒有要討論這位央視記者抗議的內容,我要說的是:在英國絕對不是大聲就會贏,吵架通常有相反的下場。我看過有人在超市排隊想插隊被店員制止後,想要跟店員吵,店員直接跟她講:請到隊伍最後面重排,要不然我們整間店不會有人服務妳的。我也看過有人在海關因為刷指紋機器故障,華人就直接跟海關吵架,最後就被請到一邊去等到地老天荒(然後我客氣地說我還要趕火車,結果反而順利用隔壁的指紋機就放我過去了)。
在英國,請注意:要讓別人聽到你的要求,不是大聲就好,還要用英國式的禮貌。雖然不用像這個漫畫裡面一樣的嘲諷,要用很長的句子,但的確英國人會根據你的態度,再來決定要不要服務你、或者幫你解決問題。而台灣式的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」,的確很容易直接被當作把情緒發洩在工作人員身上,然後也容易直接被無視或拒絕。
所以,最後提醒一下,在英國想要抱怨的時候,一定要記得:抱怨也是有禮儀的(那個字叫做 etiquette)。我很喜歡用一個句型是「Would you please suggest me what to do next?」,邀請對方來幫你想解決方法,然後我還遇過,皺眉頭講完這句話,英國人竟然就揮揮手讓我過,把剛剛刁難我的事情直接忽略,因為他也不知道還可以怎麼辦(而其實我心裡在大叫:你是白痴嗎!你也不知道怎麼辦為什麼還要刁難我...